
近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在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二届四次理事会暨第三届中国景区创新发展论坛上,发表了“2019年中国景区的创新”的演讲。通过对中国景区现状分析,他做出了八个判断,指出了十个误区,并提出了景区十大发展创新方向。

中国景区的八个判断
第一,景区仍是中国旅游者消费的主体。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重视。
第二,景区种类结构多样化,反映了需求的多元化。现在自然观光类景区2503家,历史文化类2914家,占景区总数的57.3%;但是接待量占88.4%,收入占90%,说明观光旅游仍然是主体。
第三,总量扩张与单位收入量和单位投资量不匹配,尤其是增长率不匹配,一是说明单位规模下降,二是说明单位效益下降。
第四,景区门票价格正常,甚至可以说是不高。为什么舆论汹涌?多数景区每年涨价,一部分景区在降价,还有很多景区免费。
第五,有一个数据是中国景区有3万家,按此数据,A级景区只占三分之一。还有2万家情况如何?为什么没有进入这个序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多数是小景区,不甘心低A级,所以高不成低不就,只要能够满足需求,不亏损就好,多数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是高端项目和大项目不屑于,或来不及进入序列。比如上海迪士尼,对此表示没有意愿。
第六,景区投资总量3000多亿元,而当年全部旅游投资1.5万亿元,意味着景区已不是投资重点,逐步边缘化。
第七,与景区占有的资源和形成的资产量相比,就业人数严重不足,动摇了劳动密集型的说法。所以我对景区现在的判断,景区是资源密集型,也应该是人才密集型,但不是劳动密集型。
第八,2018年投资的大项目不少,即将在未来进入市场,这也会改变格局。2018年最突出的就是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正在建设,2021年“五一”之前进入市场。这些都是巨无霸项目。还有一批民营资本进入,都是二三百亿投资的大项目,未来格局会怎样?

景区发展的十大误区
第一,供求误区:大家认为景区供不应求,仍然可以大发展。我认为这个观点已经不成立了,因为人数占大头,收入占小头,这显然不是供不应求。
第二,投资误区:资源无限,抓住就是好项目。这是我这几年碰到的最多的情况,所有的投资商都觉得终于抓到好项目了。我说景区基本上没有好项目,因为中国第一流的旅游官方资源在80年代就进入市场了,一直到今天还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其中自然类的黄山、九寨沟是两个标志,文化类的故宫、兵马俑是两个标志,80年代进入市场的旅游标志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第二类资源从90年代进入,到2019年将近20年了,还有多少资源能够开发?所以不能说资源无限。
第三,运营误区:生意好做,开门就有客人来。这是“生手”才会这么说,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四,结构误区:新的消费兴起,新型产品不足,仍然涌向景区。休闲度假类产品全面地进入市场,我们的需求不是景区的需求。
第五,层次误区:以景区情况笼罩全面,以偏概全。实际上,5A景区至少我看到的有三五家都是亏损的,5A都亏损,其他的怎么做,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第六,消费误区:单一门票,单一消费,二次消费不足的普遍性。
第七,建设误区:只强调资源,不注重产品,建设粗放,精致化不足。
第八,文化误区:资源导向创造不足,观光导向,活动不足。这已经很难对应现在市场的需求。
第九,全域旅游的误区: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景区可以不做了,比如旅行社说我这个团不购物。现在有一些地方都在谋划全域旅游无景区无景点,那你的全域旅游是什么?就是乡村,那我也可以把乡村视为景区景点,所以这个话本质上不成立。
第十,门票误区:降价困难,免票找死。国有景区降价这个事并不好。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2018年中国旅游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全面分析这些事件,中国旅游策划创意周刊选出了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的五大热点问题,分享给大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28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2018年3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和旅游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文化和旅游部的“三定”方案。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国2/3省份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获批,信息由当地官方媒体公布。
其中,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组建或改组的部门有21个,大部分省份为文化和旅游厅,而海南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重庆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5年。自从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交流互鉴为特征的沿线国家旅游领域合作成为热点,直接表现是旅游市场规模巨大,旅游交往密切,合作成效显著。
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旅游人次约为5.82亿,占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44.02%,较该区域GDP占比高约10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方面,“一带一路”国家以84.2亿人次遥遥领先,占比高达80%。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旅游来往日益密切,沿线国家赴中国旅游游客保持稳定增长,由2013年的903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064万人次。
中国出境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人次由2013年的1549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741万人次,五年间增长了77%,年均增速达15.34%。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持续深入,明显提升了旅游便利化水平,尤其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和产业支撑上的全方位合作。
合作的区域也由内陆、沿边扩散到沿海、沿江。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格局基本形成。彼此依赖、彼此成就的结果是“一带一路”沿线整体成全球重要的国际游客净流入地。

近年来,国家层面涉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举措不断出台。
2016年7月,原农业部专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上述文件都明确包含涉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容。2018年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工作部署。
为了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2018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快速展开并迅速升温,至2018年有几千个特色小镇项目进入或将陆续进入建设、实施期,这些动则几十亿投资的项目,数量多、分布广。从一片叫好到各种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特色小镇一直备受关注。
有一些特色小镇成功运行,另一些特色小镇建设走了样,违背了建设初衷,项目触碰生态红线、房地产化倾向严重、地方政府大额度举债、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2017年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不能”和“四严”的要求。
2018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
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再发《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针对问题进行规范纠偏,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2018年,一批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尝试使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营销自身,提升服务。
基于抖音的旅游营销、基于移动旅游服务的“一部手机游云南”、面向全面旅游解决方案的飞猪升级版未来景区,均成为这一年的旅游行业热点。抖音成为旅游目的地成功营销的平台,一批旅游城市,如重庆、西安、厦门等成为抖音上的网红,旅游收入与游客量显著增长。
重庆已经成为抖音上最火的网红城市,李子坝轻轨站因为抖音上很火的视频“轻轨穿楼过”,成为很多旅行社力推的重庆一日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很多游客专程去拍摄轻轨穿楼而过的瞬间。
西安城墙脚下的永兴坊“摔碗酒”也被抖音捧红,“摔碗酒”配上一首《西安人的歌》,吸引“抖友”前来“打卡”。此外,厦门鼓浪屿的“土耳其冰激凌”、济南宽厚里的“连音社”和张家界的天门山等都借助抖音形成热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