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策划创意周刊第22期⊙行业观察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 ⊙专家观点 魏小安:生活方式服务业 实践创造新格局⊙ 热点分析 文旅时代的战略突破 ⊙ 经典展示 重庆市潼南区:春风又绿涪江岸 潼南嬗变展新颜 ⊙案例分析 锦里老街:看“老街”如何焕发“青春”行业观察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 2019年2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2018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出境旅游市场稳步进入缓慢回升通道,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 一、国内旅游人数增长10.8%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其中,城镇居民41.19亿人次,增长12.0%;农村居民14.20亿人次,增长7.3%。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上年同期增长12.3%。其中,城镇居民花费4.26万亿元,增长13.1%;农村居民花费0.87万亿元,增长8.8%。 二、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分别增长4.7%和5.2% 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外国人3054万人次,增长4.7%;我国香港同胞7937万人次,下降0.5%;澳门同胞2515万人次,增长2.0%;台湾同胞614万人次,增长4.5%。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入境方式分,船舶占3.3%,飞机占17.3%,火车占1.4%,汽车占22.3%,徒步占55.7%。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29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外国人2364万人次,增长5.2%;我国香港同胞2820万人次,增长1.6%;澳门同胞553万人次,增长5.9%;台湾同胞553万人次,增长4.5%。 三、国际旅游收入达1271亿美元 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731亿美元,增长5.1%;我国香港同胞在内地花费291亿美元,下降3.3%;澳门同胞在内地花费87亿美元,增长5.0%;台湾同胞在大陆花费163亿美元,增长4.5%。 四、入境外国游客亚洲占比76.3%,以观光休闲为目的游客占33.5% 入境外国游客人数4795万人次(含相邻国家边民旅华人次),亚洲占76.3%,美洲占7.9%,欧洲占12.5%,大洋洲占1.9%,非洲占1.4%。其中:按年龄分,14岁以下人数占3.4%,15-24岁占13.7%,25-44岁占49.9%,45-64岁占28.4%,65岁以上占4.6%;按性别分,男占59.6%,女占40.4%;按目的分,会议商务占12.8%,观光休闲占33.5%,探亲访友占2.8%,服务员工占15.5%,其他占35.3%。 按入境旅游人数排序,我国主要客源市场前17位国家如下:缅甸、越南、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其中缅甸、越南、俄罗斯、蒙古、印度含边民旅华人数)。 五、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4972万人次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 文章转自文化和旅游部门户网站 专家观点 魏小安:生活方式服务业 实践创造新格局 旅游,从个人来说,是一个短期的生活过程;从社会而言,则是一种长存的生活方式,而且成为普遍的新型生活方式。但是,除了旅游之外,商业、出行、文化等等,应当如何统合?最大公约数自然就是新型生活方式。这是生活方式服务业的现实出发点,仔细想一下,不仅符合现实,而且是理论创新,具有很深的学术含量。 有一句流行语,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其实,当代社会,只要环境基本正常,生活有何难?难在生活方式的比较和选择。套用这个句式,生活容易,方式容易,生活方式不容易。生活方式,首先在生活环境,需要相应稳定和不断改善。其次是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品质,洒脱和拘谨,显然是两种结果。第三是生活场景,不同场景不同感受,生活也在追求场景,怀旧也好,新潮也罢,都是场景。第四是生活艺术,需要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艺术素养自然也是生活素养。最后是生活体验,体验性沉浸式,成为时尚。 从生活方式的视角看待历史,人物格外有趣。上古时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种生活态度;种豆南山下,是一种生活方式;扪虱而谈,特立独行,是一种生活追求;唐诗宋词,笑傲千年,是一种生活精神。但是,从生活方式的视角审视今天,生活格外无味。急急忙忙,紧紧张张,为了车子房子和孩子,牺牲了现实的生活,也牺牲了生活的未来,还要感慨生活不容易。国人病了,病在生活,为此,我们要倡导新型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 旅游是内容,生活是根本。生活方式服务业的提出,对应未来,对应发展。消费社会已经来临,产业集团要站在消费社会的前端,也是高端,引领消费,引领生活,引领未来。前些年,国家倡导服务业发展,首先划分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服务是覆盖一切的,这种划分,还是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逻辑不对,更不能对应现实。但是,生活方式服务业的提出和实践,创造了新的格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中国服务到中国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要落到地上。 热点分析 文旅时代的战略突破 现今,人们文化旅游需求进入集中大爆发阶段,大众的消费力不可估量。这为众多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那么,文旅产业的商机在哪里?有哪些发展模式?如何抢占文旅产业发展先机?如何推动文旅项目运作? 1、一“魂”:核心竞争力 “找魂“就是寻找一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方向,基于城市高度、文化高度、生态高度的结合,寻找项目最长的长板。找魂不是提缺乏支撑的庞大概念,也不是提另类而缺少内容的概念。找魂的关键是打通四度,即“定位有高度,功能有广度,产品创新有深度,和所有元素要建立关联度”。 2、二“场”:市场+官场 任何开发企业必须首先“下接市场”,结合自身条件和项目的现实基础,在积极相关项目先进开经验式的同时,寻找适合的开发产品、业态配置、开发模式、资源整合,开创自身的文旅开发运营模式;其次“上通官场”,在今天中国做企业,不光是要懂市场,还要懂官场,要关注政治,要发挥政府的全局把控和宏观调控能力,内外一起发力,为文旅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并提供相应支持,包括规划、土地、交通、市政、税收、专项资金、旅游营销等支持。 3、三“力”:心力+能力+实力 文旅地产的开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无论政府、企业在招商和寻找合作伙伴,还是要进入文旅地产的企业,必须要具备“三力”,即“心力、能力、实力”三方面的支撑力。 4、四“划”:谋划、策划、规划、计划 先规划后建设已经成为项目开发的行业标准和规定动作。但很多项目的失败恰恰是因为策划的缺位,缺少一枝独秀的找魂、两场结合的统筹、三力要素的研判。 我们认为项目的标准流程应该具备四个阶段,即:谋划、策划、规划、计划。首先,文旅项目的开发,要有政府和企业的前期谋划,通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企业特点、项目特点进行基础情况的了解,形成项目开发必要的前期准备。其次,通过专业的策划机构,按照承上启发,左右逢源的思路,充分发挥变压器的转换效应,拿出一个科学的策划方案,指导项目规划设计运营;策划主要解决“定方向、定功能、定引擎、定特色、定模式”五大问题,从而大幅度提升项目在政府、市场方面的关注和吸引,塑造企业良好口碑和品牌效应。 接下来是通过规划对策划既定的思路进行定量化,将产品按照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空间落地和设计,有了策划之后,这时的规划就有神了,有魂了,有个性化了。最后是计划,通过前三划之后,整合投资者,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项目的快速推动,拟定具体工作计划,把这个“魂”具体落实下去,推动下去,最大限度地来规避蛮干和同质化的问题。 5、五“为”:概念为王、休闲为体、文化为魂、产业为链、整合为网 一个成功的文旅项目,往往都具备这五个因素,通过它们的有机结合,既保证项目的近期的成功,又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 第一,概念为王,通过对生态、文态、业态、形态的提炼,凝练形成项目和产品的独特概念,成为核心新引力。 第二,休闲为体,不同于常规项目,文旅项目需要配置大量的休闲设施,营造休闲的环境和氛围,成为让游客呆得下、呆的久的主要法宝。 第三,文化为魂,文化是点亮旅游项目的灵魂,通过文化符号、文化演艺、文化特色的体验,为文旅项目形成独特的标签。 第四,产业为链,通过“项目营销+经营商业+游客活动的业态共生、人群共享,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甚至可以打通一二三产业关系,形成联动组合,从而设计成为一个共生的平台。 第五,整合为网,这是一个跨界与整合的时代,只要与文旅项目生态圈相关联的,都可以大力整合,通过整合不断了解其实质,并最终会选择价值取向高的部分自己来做,从而积淀自己的品牌,在未来,拼的不仅仅是智力、实力,还有整合力。 声明:该文来源于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经典展示 重庆市潼南区:春风又绿涪江岸 潼南嬗变展新颜重庆市潼南区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心、涪江之畔。 改革开放40年来,潼南这座历史悠久而又正值青春的城市历经了沧桑巨变,彻底告别了过去的“其实一条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功能更完善 城市展新颜 近年来,潼南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彻底告别了过去的“其实一条街”。潼南的巨变,既能体现在今非昔比的城市框架上,也能体现在一条条城市道路、一座座桥梁、一个个居住小区的变迁中。 改革开放前,潼南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欠缺,城市功能落后,城市配套设施几乎为零。经过一轮又一轮高潮迭起的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两座渡口到四桥飞架,如今,四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复航后的涪江水道,规划中的通用机场,筑起“四高三铁一江一机场”的立体交通网络。 除了道路交通更加便利之外,潼南还科学布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 一连串湿地公园,沿江铺排,立体造绿,让秋日远胜春朝;涪江两岸,一片漆黑的金鸭坝,现在是潼南的“外滩”,霓虹闪闪,演绎着江城的迷幻; 花园式学校,让潼南孩子沐浴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蓝天; 人民医院、中医院初步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创三甲医院正有序开展……更多的变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 产城景融合 提升百姓幸福感 潼南美在“一江穿城”,美在山水相依,美在城市与产业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潼南着力打造潼南“六养胜地”城市名片,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科学化水平、城市整体建设品质、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功能要件水平和城市产业支撑,以“一江两岸”打造为重点,从滨江护堤、环形道路、公园绿化、城市景观和灯饰工程等方面入手,系统思考、整体策划并周密实施,以四季鲜花和本地树种来绿化美化,实现“满城有花”“四季有花”。 花海间,睡仙眠意正酣,古镇里,川戏余音绕梁。 闇公精神,诠释着潼南人家国天下的胸怀。 太安鱼、狮子舞,演绎着潼南人乐山乐水的淳朴民风……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智”造崛起 为潼南发展赋能 现代农业、产城景融合、高新产业发展“三条路”,布划出潼南的新格局。大数据智能化,正为潼南的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赋予强大的能量。 在潼南规划展览馆,城市数据大脑运营中心正在建设,“柠檬指数”就在其中。潼南,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改造升级。 在高新区构建企业矩阵,潼南已经初步形成了从研发、制造、营销到服务的智能制造链。六大产业集群,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潼南,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即将获批。 “智慧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和百姓、企业间沟通桥梁和纽带,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旅游……正演绎着潼南的日新月异! 一水穿城、山水相依、四桥飞架、十里滨江。当涪江水涤荡掉时间的尘埃,奋进中的潼南,被打磨出璀璨的光华。 案例分析 锦里老街:看“老街”如何焕发“青春”要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千街一面的问题,首先要从理念和认识的高度真正将历史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自发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加以传承和发扬。其核心理念是文化遗产保护,即对历史建筑及其所在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其理想模式和基本原则如下: 定位原则: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旅游为龙头、商业为主体。 建筑改造和修复原则:修旧如旧、外旧内新、保留历史、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空间形态规划原则:打破直线肌理,增加节点设计,提升空间层次和环境品质。 业态规划原则:以“老字号、非遗文化”为引领,以现代时尚中高端业态为补充。 文化传承原则:以古建为形,以文化体验及商业业态为魂。 综上,城市历史街区的地域性人文特色,包括建筑、文化标识、商业形态以及体现其独特文化氛围的社会与文化活动等,已经成为城市吸引、发展旅游业及商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效。下面我们以成都锦里老街为案例,看看以上原则在历史古街升级改造中的应用实践。 还原完整街区肌理,丰富场所空间体验 锦里老街通过打破直线型步行空间的“线”形模式,将周边统一整体规划,增加了节点设计,实现纵横交错的“面”与丰富多彩的“点”的改造。这里的广场、戏台、牌坊、廊桥、变化多样的建筑等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场景交换的丰富性和游客体验的趣味性,勾勒了老街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文化“外形”。 活化历史文化遗存,展示真实文化内涵 锦里老街的修缮没有盲目保留“表面”而丧失“内涵”,更没有随意赋予新“内涵”而剥夺人们认识历史的权利。从规划到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对原真性的保护意识始终如一,通过对文化进行“修缮”,使其真实信息得到保存与发扬。 挖掘传统文化,创建街区特色 锦里老街大力保留原住居民的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鼓励其回迁并共同参与民俗文化保护,提倡多元化发展以延续“无形文化”,守住原汁原味的街区文脉。 合理布局,保障多元产业及文化共存 锦里老街采取调控手段加大对“老字号”传统业态保护力度的同时提高现代时尚品牌的招商门槛,并在原有集中式业态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多业态混合布局的尝试,从而提升了不同业态之间的人气的融合及消费的连带的效应,大大提升了街区活力。 保留建筑原样实貌,延续历史空间记忆 锦里老街非常重视历史遗迹的保存,摒弃了粉刷等不可逆转的整容手段使街区改头换面,而是尽可能采用传统材料加固或修复,让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街区文脉。 同时,锦里老街注重整体规划统一设计。通过立面改造、植被装饰等手段,保持界面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新老建筑在传统街区中和谐共存。 平衡开发力度,实现街区可持续发展 锦里老街一方面合理利用历史资源,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商业服务配套,完善商住管理制度,保证居民居住权益与游客深入了解历史的双重需求。这既丰富了历史古街的生活烟火气,又很好的将生产与生活有机融合,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分享并让业界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核心所在,即如何准确地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进行建筑物等“有形文化”的保护,最终目的是延续无形文化,诠释街区灵魂。 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供可鉴之策,同时提醒广大业内朋友把文化内涵的保护放在首位,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确立发展定位,保护空间肌理,提升环境品质,重塑场所精神。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和谐共存,实现历史街区的良性发展。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旅游归话 大地风景
|